夏日驕陽,,郎溪姚村的晴空一碧如洗,。湍急而又清澈的山間小溪汩汩的淌著,,拍打上圓潤的鵝卵石,,發(fā)出動聽的夏日歌謠,。伴著微風,,管理工程學院科技中國小分隊來到了郎溪縣姚村鄉(xiāng),。
婆娑云舞 與誰共舞
來到姚村,首先見到了文化站站長——魏站長,。魏站長是土生土長的姚村人,,她為團隊成員熱情的介紹了當?shù)氐膫鹘y(tǒng)民俗表演“云舞”。說到云舞,,魏站長格外的興奮,,還帶著一絲自豪的神采。據了解,,云舞起源于民間的祈雨活動,。古時,山村百姓手持云片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且歌且舞、追逐蹦跳,,這就是云舞的雛形,。宏闊熱烈的云舞獲得了不少的榮譽,1958年出席蕪湖地區(qū)業(yè)余文藝匯演,,獲得好評,。1997年獲得《宣州之聲》二等獎、2008年申報并獲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提及云舞的現(xiàn)今發(fā)展,,站長露出一絲愁緒。國家如今非常重視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相比前幾年,,云舞也得到了更多的支持。但是,,云舞的傳承還存在危機,。一方面,云舞缺乏專職的演出人員,。另一方面,云舞的宣傳度還不夠,,較單純的以業(yè)余演出及文化節(jié)演出的形式表演,。如何讓云舞傳承延續(xù),團隊成員與文化站領導對此進行了深入探討,。首先,,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的理念要從娃娃抓起,與國家的“傳統(tǒng)文化進課堂”政策相呼應,,云舞演出團隊也在嘗試走近姚村鄉(xiāng)及周邊縣城學校的課堂,。其次,云舞的表演傳承應該與旅游業(yè)的發(fā)展相關結合,姚村擁有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和歷史文化底蘊,。隨著交通的改善及政府的相關扶持,,姚村鄉(xiāng)的旅游業(yè)在不久的將來會實現(xiàn)巨大的飛躍,而云舞作為具有旅游開發(fā)價值的特色民俗表演,,也將隨著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在社會上獲得更多的關注與傳承,。
姚村悶 香天下
在了解完云舞后,文化站的梅主任帶領團隊成員來到當?shù)匾惶幑S,。雪白的圍墻上畫著精美的壁畫,,上面的畫字揭開了大門后的秘密。這里是在郎溪縣城周邊頗有名氣的“姚村悶醬”的制作場所,,在梅主任和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見到了在陽光下曝曬的霉黃豆和霉大豆。這些制作悶醬的原材料都是在姚村鄉(xiāng)獨特的地理位置與自然環(huán)境中長成的,,顆顆飽滿,,而且都是純手工采摘,再一步步洗曬,、發(fā)酵,。發(fā)酵用的醬缸整齊的擺在院子里。經工作人員介紹,,目前悶醬的制作都是純手工且不添加任何防腐劑,。
溯源而上 尋瑞草魁之清香
中午簡單的吃過午餐后,團隊成員乘車沿著山路來到姚村歷史名茶——“瑞草魁”的生產地,。一路過來,,綠色鋪天蓋地的映入眼簾,叮叮咚咚的溪水聲吸引了團隊成員的注意,,在驚嘆于溪水的清澈之時,,不知不覺間,來到了溪水的源頭,,也就是瑞草魁的原產地白陽崗,。瑞草魁記載于陸羽的《茶經》,杜牧的《題茶山》中寫道“山實東吳秀,,茶稱瑞草魁”,,在八十年代中期,郎溪縣委,、縣政委的高度重視下,,以嚴潔教授的專家組專訪姚村野茶制茶傳人陳全榮,挖掘,、整理,、研究鴉山陽坡橫紋茶瑞草魁傳統(tǒng)制茶技藝,,對傳統(tǒng)工藝進行整合,探索,、制定了一套完善的規(guī)范工藝流程和技術標準,。瑞草魁自八十年代處制作恢復后,多次獲國內外大獎,,在茶界認可度很高,。
在與瑞草魁的陳總簡單的交流后告別,一天的行程也即將畫上句號,。團隊成員對本次下鄉(xiāng)活動也感觸頗多,,除了對云舞文化之美的驚嘆,悶醬傳統(tǒng)制作工藝的觸動以及瑞草魁生產基地壯美山水的震撼,,更多的是來自對保留至今的郎溪傳統(tǒng)文化的自豪,,以及如何使傳統(tǒng)手工藝更好的順應時代發(fā)展的思考。文化站梅主任在與團隊的交流中也表達了農村基礎文化建設中所遇到的種種問題,,而如何在農村建設中注入更多年輕的力量,,這也是團隊成立之初提出的問題。鄉(xiāng)村振興,,青年大學生在路上,!
(文:周嘉慧、陳夢環(huán),;圖:季馨雨,、陳利娟;審核:程繁)